返回

厨房是批量制造美食的地方,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场所,在这里,食材找到了知音,而调料在此也不甘“寂寞”,美食的生命力则是厨师给赋予的。为此,小编特意呈上“4个常见营养误区”,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4个常见营养误区

热油炒菜香

当油温高达200度时,不仅植物油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将被氧化,而且会产生一种叫作“丙烯酸”的气体,它是油烟的主要成分,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极为有害,另外“丙烯酸”还会产生极易致癌的过氧化物。因此,炒菜还是用七八成热的油较好。

综合维生素有益健康

医学专家指出,维生素不是多吃多补。某些综合性维生素里维生素、矿物质剂量,高到超过了安全值,而且愈来越多的研究也指出,高剂量的维生素对健康及预防疾病没好处,反而会增加某些疾病的风险。[97美食网]

吃菜不喝汤

许多人爱吃青菜却不爱喝汤,事实上,烧菜时,大部分维生素溶解在菜汤里。以维生素C为例,小白菜炒好后,维生素C会有70%溶解在菜汤里,新鲜豌豆放在水里煮沸3分钟,维生素C有50%溶在水里。

没有鳞的鱼胆固醇高

这个归纳不够全面。的确有一些没有鳞的鱼胆固醇较高,如(每100克,下同)银鱼含胆固醇361毫克,河鳗177毫克,泥鳅136毫克,黄鳝126毫克,鳕鱼114毫克,但不是所有无鳞的鱼胆固醇都高,如带鱼76毫克,鲨鱼70毫克,与有鳞的草鱼86毫克、黄鱼86毫克、鲳鱼77毫克、鲈鱼86毫克等相似。

97msw.Com扩展阅读

家庭营养常见14个误区


厨房是生产美食的基地,它里面的学问不少。在这里,食材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调料则赋予食材新的生命力,厨师则是厨房的大脑,他指挥一切原料变成有形的菜品。或许"家庭营养常见14个误区"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家庭营养常见14个误区

误区一:米越白,

质量越高

解析:米的洁白程度和米外层的米糠去除程度有关,米糠去除程度越高,虽然米是白了,但营养损失亦越多。米糠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米的胚芽含有维生素E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提醒:经常食用精白米的人容易发生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缺乏,因此,米不是越白越好。

误区二:蔬菜营养不如鱼肉蛋好

解析:各类食物都有其营养素含量的特点,鱼肉蛋中含蛋白质、脂肪比较丰富,蔬菜中含维生素、矿物质比较丰富,粮食中含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比较丰富。

提醒:人体需要全面平衡的各种营养素,不能只偏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而忽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误区三:水果代替蔬菜

解析:水果可作为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素的补充,但不能代替蔬菜;因为水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不够全面的,如100克苹果中仅含维生素C4毫克,而100克油菜中含维生素C36毫克。我国5000年前的医书——《皇帝内经》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的膳食结构。谷类是滋养身体的主要食物,肉类是补益身体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蔬菜是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食物,水果是营养素补充的辅助食物;各类食物有各自的特点和营养作用。

提醒:各类食物应相互配合,不能以水果代替蔬菜,否则不能得到全面平衡的营养。

误区四:肉骨头汤补钙

解析:很多骨折的病人喜欢用肉骨头汤补钙,其实肉骨头汤中含钙量并不高。有人实验,用1公斤肉骨头煮汤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但肉骨头汤脂肪含量很高,因为有骨髓。

提醒:成人每日需要的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骨折的病人需要更多,用肉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应当用牛奶或钙制剂补钙。

误区五:肾结石的病人不能补钙

解析:肾结石大多是草酸钙在尿中沉积,主要是草酸摄入过多,在泌尿道排除时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沉积形成肾结石。防治肾结石的关键是减少摄入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草头、竹笋、茭白等;这些食物应少吃,吃时应煮沸,去除草酸含量。流行病学的人群资料亦表明钙摄入量多的人群比钙摄入量少的人群,肾结石的发生率要低。

提醒:一般居民膳食中钙摄入是不足的,应当增加钙的摄入,钙在消化道内增加,与草酸形成草酸钙,减少草酸的吸收,也减少肾结石的发生。

误区六:没有鳞的鱼胆固醇高

解析:这个归纳不够全面。的确有一些没有鳞的鱼胆固醇较高,如银鱼含胆固醇361mg%,河鳗177mg%,泥鳅136mg%,黄鳝126mg%,鳕鱼114mg%;但不是所有无鳞的鱼胆固醇都高,如带鱼76mg%,鲨鱼70mg%,与有鳞的草鱼86mg%,黄鱼86mg%,鲳鱼77mg%,鲈鱼86mg%等相似。

误区七:少吃荤油,多吃素油

解析:素油亦是脂肪,脂肪摄入过多,易造成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对心血管反而不利;且素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氧化,成环氧化和物,有害于人体健康。

提醒:素油摄入也不宜过多,成人每日摄入量宜在20-25克,选择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的植物油,如橄榄油或茶油为佳。

误区八:糖尿病病人吃碳水化合物越少越好

解析:血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关。糖尿病病人应当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以防止血糖超标;应在维持正常体重的条件下,维持正常能量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仍应保持占能量的60%-65%,以多糖为好;每次应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片,新鲜蔬菜等,使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缓慢,血糖不会升高过快,水平亦较稳定;如果单纯的少食碳水化合物反而使消化吸收快,血糖很快升高,且持续时间短,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心悸,头晕,出冷汗等。

提醒:糖尿病病人进食碳水化合物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应该合理安排。

误区九:晚上只吃菜肴,不吃饭可以减肥

解析: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太少,能量在体内转为脂肪积聚,形成肥胖。产生能量的三大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1克可产生9千卡能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1克可产生4千卡的能量。

提醒:少吃饭可少摄入碳水化合物,可减少摄入能量,但多吃菜肴会多摄入脂肪,产生的能量更高,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反使摄入的营养素不能平衡,不利于健康。

误区十:胡萝卜素只有在胡萝卜中才有

解析:胡萝卜素除胡萝卜中含量较高外,其他新鲜的黄绿蔬菜中都含有:胡萝卜(黄)含胡萝卜素4010微克%,豌豆苗2667微克%,番茄555微克%,红辣椒1390微克%,甜椒340微克%,油菜620微克%,小白菜1680微克%,苋菜2110微克%。

误区十一:老年人饮牛奶会引起白内障

解析:有人说由于牛奶含有半胱氨酸,氧化后易损伤眼睛的晶体,使晶体混浊,发生白内障,因此老年人不宜饮牛奶;但这仅仅是动物实验的资料,缺乏流行病学资料,外国人天天饮牛奶,他们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未见有高于我国人群的报道。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是膳食中钙的很重要的来源,牛奶中的酪蛋白亦是优质蛋白,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

提醒:白内障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老年人的抗氧化能力低,可以补充抗氧化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叶黄素,微量元素硒、锌等营养素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误区十二:冬令进补就要补蛋白粉

解析:所谓补是针对缺而言,缺什么补什么,不缺就不补。根据全国第二次营养调查,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是够的,一般人群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且蛋白质补充过多,反而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增加钙的排出,更容易产生缺钙,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只有在疾病时或特殊需要增加时才要补充。

提醒:在居民的膳食中缺少的营养素是:维生素A(占需要供给量的75.7%),维生素B2(占75%),维生素B1(占91%),钙(占57%),锌(占88%),因此,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才是补得有针对性,如非处方药金施尔康,含有比较全面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人每天可额外补充服用。

误区十三:解决便秘靠服药

解析:老年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是膳食纤维摄入较少,肠的蠕动功能下降,肠内的血循环较差,分泌液较少,造成大便干结便秘;解决的办法不是依靠服药,而是应该多食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食用500克的新鲜蔬菜,促进肠内的血液循环;可用腹部按摩及增加体育锻炼,促进肠蠕动,依靠膳食改善和自身锻炼,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从根本上解决便秘,保持大便畅通。

误区十四:补充维生素C容易发生肾结石

解析:维生素C是酶的辅因子,与胶原的合成,创伤的愈合,血管的脆性有关;维C还有抗氧化,促进铁的吸收和免疫功能的作用;成人每日的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1000毫克。

提醒:维生素C的补充,只要每天的摄入量在1000毫克以内,是不会发生肾结石的。

吃鸡蛋的10个常见误区


厨房是国人呆得较多的一个场所,厨房并不简单是一个炒菜的地方,在这里,食材被精挑细选,而调料放大了食材的美味,美食的生命力则是厨师给赋予的。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吃鸡蛋的10个常见误区”,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吃鸡蛋的10个常见误区

鸡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不正确的吃法对我们的健康有着不良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蛋壳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

许多人买鸡蛋只挑红壳的,说是红壳蛋营养价值高,而事实并非如此。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取决于鸡的饮食营养结构。

评价蛋白的品质,主要是蛋白(蛋清)中蛋白质的含量。从感官上看,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的品质越好。

蛋黄的颜色有深有浅,从淡黄色至橙黄色都有。蛋黄颜色与其含有的色素有关。蛋黄中主要的色素有叶黄素、玉米黄质、黄体素、胡萝卜素及核黄素等。蛋黄颜色深浅通常仅表明色素含量的多寡。有些色素如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因此,正常情况下,蛋黄颜色较深的鸡蛋营养稍好一些。

误区之二: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

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误区之三:炒鸡蛋放味精味道会更好

鸡蛋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谷氨酸与一定量的氯化,钠,加热后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一种新物——谷氨酸钠,它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有很纯正的鲜味。如果在炒鸡蛋时放味精,味精分解产生的鲜味就会破坏鸡蛋本身的自然鲜味。因此,炒鸡蛋时不宜放味精。

误区之四:煮鸡蛋时间越长越好

为防鸡蛋在烧煮中蛋壳爆裂,将鸡蛋洗净后,放在盛水的锅内浸泡1分钟,用小火烧开。开后改用文火煮8分钟即可。切忌烧煮时间过长,否则,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会与硫离子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硫化亚铁的褐色沉淀,妨碍人体对铁的吸收。

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物质。

误区之五:鸡蛋与豆浆同食营养高

早上喝豆浆的时候吃个鸡蛋,或是把鸡蛋打在豆浆里煮,是许多人的饮食习惯。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单独饮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其中有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酶,与蛋清中的卵清蛋白相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

误区之六:“功能鸡蛋”比普通鸡蛋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富含锌、碘、硒、钙的各种“功能鸡蛋”问世。其实,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食功能鸡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缺功能鸡蛋中所含的营养素。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功能鸡蛋时应有针对性,缺什么吃什么,切忌盲目进补。

误区之七:老年人忌吃鸡蛋

由于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所以,一直流行着老年人忌食鸡蛋的说法。近年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被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中进而合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提高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误区之八:产妇吃鸡蛋越多越好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后会导致肝、肾的负担加重,引起不良后果。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导致“蛋白质中毒综合征”。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计算。一般情况下,产妇每天吃3个左右的鸡蛋就足够了。

误区之九:生鸡蛋更有营养

有人认为,生吃鸡蛋有润肺及滋润嗓音功效。事实上,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且并非更有营养。生鸡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容易使身体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皮肤发炎、脱眉等“生物素缺乏症”。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密,并含有抗胰蛋白酶,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只有煮熟后的蛋白质才变得松软,才更有益于人体消化吸收。

另外,生鸡蛋还有特殊的腥味,也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使唾液、胃液和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因此,鸡蛋要经高温煮熟后再吃,不要吃未熟的鸡蛋。

误区之十:鸡蛋与白糖同煮

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习惯。其实,鸡蛋和白糖同煮,会使鸡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这种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会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

食物消毒谨防4个误区


很多人大半生都在厨房呆着,涉及它的学问很多,在这里,来源不同的食材走到一起,而调料在厨房也不输“人后”,厨师像魔术师,让一切原料幻化为精美的菜肴。你不妨看看食物消毒谨防4个误区,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食物消毒谨防4个误区

针对生活中一些人对食物消毒认识的偏差,大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专家提出,食物消毒要谨防4个误区。

误区一:有坏味的食物,只要煮一煮,就可以吃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有的细菌能耐高温,比如能破坏人体中枢神经的“肉毒杆菌”,它的菌芽孢在100摄氏度的沸水中,仍能生存5个多小时。有的细菌虽然被杀死了,但它在食物中繁殖时所产生的毒素,或死菌本身的毒素,并不能完全被沸水破坏。所以,变坏了的食物就是经过蒸煮以后再吃,还是会使人中毒。

误区二:细菌怕盐,所以咸肉、腌鱼等就不用消毒。这种认识也不对。因为可以使人肠胃发炎的“沙门氏菌”,就能够在含盐量高达10%至15%的肉类中生存好几个月,只有用沸水煮30分钟才能将其全部杀死。所以,食用腌制食品时,也不要掉以轻心,需要严格消毒才行。

误区三:冰冻的食物没有细菌。细菌的数量不计其数,千差万别,有耐高温、耐高浓度盐分的,也有专门在低温下生存、繁殖的细菌。比如能导致人发生严重腹泻、失水的嗜盐菌,能在零下20摄氏度的蛋白质内生存11周之久。所以,食用冰冻食物时,也不能大意,要煮熟炖透才行。

误区四:食物只要经过煮沸,就可以消毒杀菌。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食物中毒可分为生物型和化学型两大类,生物型中毒主要是指细菌、病毒、微生物等污染食物,例如腐败食物中的霉菌,这一类食物可用高温蒸煮进行消毒,即使留有少量毒素也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化学型中毒,不是高温处理所能避免的,有时煮沸反而会使毒素浓度增大,比如,烂白菜中产生有毒的亚硝酸盐,人吃了就会发生严重的中毒现象。此外,发芽和未成熟土豆中的龙葵碱等,均不能通过高温达到消毒目的。

节日饮食中常见的N个误区


在厨房肯定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有很多的厨房小窍门跟小百科。就让97美食网的小编来为您带来与厨房百科相关的知识,为您解答疑惑。97美食网小编特为您推荐"节日饮食中常见的N个误区",请您翻阅!

节日饮食中常见的N个误区

2012年元旦已经走过了,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浓厚的家庭亲情观念,过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回家看看父母。要看父母自然到超市给老人买些礼物,顺便给孩子买些零食,我也经常见到有些孩子跟着父母在超市买自己喜欢的零食。那些琳琅满目的食品,种类繁多到令人眼花缭乱,在精美图案包装里面的各种食品是否健康,人们花几倍甚至几十倍食材原料的价格买到的食品是否适合儿童和老人长期食用,里面到底有什么成分,虽然食品标签上都写得清楚,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肖于顾,我见到一个中年男性在一个无糖食品货柜前挑选饼干,我就问他,是否在给糖尿病人挑选食物。

他告诉我说,他母亲有糖尿病,所以买些无糖食品给母亲送去,我表明身份给他讲明缘由,他才懊悔不已的说经常给他母亲买无糖食品,但是血糖总是控制不住。作为营养师,我特意留意一下那些购买食品的人,他们有些是看到精美的包装就购买,有些是在促销员的推荐下购买。我再看一下有一个夫妇所买的蛋白粉的配料表,里面最多的成分居然是白砂糖,其次才是蛋白粉现在我国三高人群和肿瘤人群迅速增加和人们营养观念落后有很大关系。

其实现在我国老年人三高非常普遍,很多年轻的子女孝心可嘉,给父母买补养食品,希望父母延年益寿。但是消费必须要靠知识才行,否则会因无知付出的爱变成伤害。

就像我刚才说到的在超市给糖尿病母亲买无糖食品的中年男性。从这个侧面我再次看到营养知识普及率的严重不足。

其实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而已,而里面包括以精制米面为主原料的食品会迅速造成血糖剧烈的波动。另外有些里面含有果葡糖浆、葡萄糖浆等也是糖尿病的杀手。其实对糖尿病最好的不是所谓的无糖食品。而是各种天然的粗粮杂豆。

蔬菜水果和均衡饮食、科学运动、良好心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我会在下一篇专门写糖尿病饮食。

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能力降低,体内酶活性下降,适当补充一些优质营养健康非常有好处。而现在市场上蛋白质粉很多,很多人都会给父母买些蛋白粉补养身体。但是单纯补充蛋白质还会伤害健康,因为蛋白质在体内合成我们身体需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帮助,否则就可能会变成中间产物,也就是垃圾毒素。

过量的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储存,必须要代谢出去,但是蛋白质在代谢中会产生酮酸等有毒物质,会对肾脏造成伤害。

人体内各种营养需求是必须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的,人体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任何营养素的不足或过量都会对健康造成伤害。所以在不懂营养的情况下,单纯的滥补一种或者几种营养素还会对健康造成伤害。

我发现儿童食品存在这样四个危害健康的因素。

1、这些以精制米面、过量精炼油和精制糖为原料的食品还会造成代谢中间产物在体内堆积从而产生多种代谢综合症。因为精制食品只有少量蛋白质,大量脂肪,和糖,他们在代谢过程中因为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帮助会产生大量的代谢垃圾蓄积在体内。会引发很多种现在医学无法根治的慢性疾病。

这些食品工厂为了增加销量,使出浑身解术由心理专家利用孩子心理弱点,把广告和包装做的非常吸引孩子眼球,用尽各种方式把多种化学添加剂混合刺激孩子的味蕾,期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吃上瘾是生产厂家最大的梦想。我相信所有家长们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我们这些家长总是不惜腰包的满足孩子的口欲之求。但是我们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啊?

2、儿童食品中脂肪严重超标几倍,精炼植物油,氢化植物油,麦琪淋、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植脂末(都含人体难以代谢的反式脂肪酸)在儿童包装食品中非常普遍。这些脂肪和反式脂肪酸超标的食品经常被孩子长期食用就会造成孩子体重超标,体质下降,还会引起很多慢性疾病。

3、从主要原料来看,都是血糖生成指数非常高原料。其实大部分食品所用的都是精制米、面、精制糖原料,这种食品原料对血糖波动的影响要比纯白糖还要高,反式脂肪酸还可能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抵抗。长期吃些食品对胰腺和糖耐量水平是严重的摧残。

4、食品添加剂种类太多,比如孩子喜欢吃的果冻里几十种食品添加剂。其实每一种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规定的使用量范围内不会对健康人造成伤害。但是很多食品企业往往都是打法律擦边球的高手,一种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会伤害健康,你不让他过量,但是为了节约成本,还要让人吃上瘾,从而增加销量,他就多用几种。但是由于天然成分的食品添加剂成本太高,企业不愿意用,化学合成添加剂便宜,所以也符合食品企业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目标。但是化学合成添加剂毕竟不是人体需要的营养原料,需要肝脏和肾脏负担把这些化学物质代谢出体外,所以我希望广大家长擦亮眼睛,不要再让过多种类的食品添加剂给孩子的肝肾增加负担了。

现在我国三高人群和肿瘤人群迅速增加和人们营养观念落后有很大关系。

其实天然的五谷杂粮,种类繁多的新鲜蔬菜水果、新宰杀的各种鱼肉类、营养丰富的新鲜奶蛋类,美味可口的各种坚果类相对精加工食品价格便宜,营养丰富。食用安全性高。既省钱又健康。这才是健康饮食的最好选择。关于营养的误区太多,养生方面的信息太多,也太混乱,既有正确的也有很多谣言,误传还有很多养生知识被时代的变化淘汰了,但是仍然在广为流传。我们营养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也希望广大人们多爱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用知识生活,而不是用落后的习惯生活。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了解营养知识,首先健康自己,然后帮助家人永远健康,永远幸福快乐。

家庭营养中常见的八误区


厨房是生产美食的基地,厨房是美食文化的承载之地,在这里,食材实现了自己的“食”生价值,而调料的使用不是任性而为,美食就在厨师的手中由“丑小鸭”变成“小天鹅”。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家庭营养中常见的八误区,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家庭营养中常见的八误区

●误区一:肉骨头汤补钙

[解析]很多骨折的病人喜欢用肉骨头汤补钙,其实肉骨头汤中含钙量并不高。有人实验,用1公斤肉骨头煮汤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但肉骨头汤脂肪含量很高,因为有骨髓。成人每日需要的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骨折的病人需要更多。用肉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应当用牛奶或钙制剂补钙。

●误区二:肾结石的病人不能补钙

[解析]肾结石大多是草酸钙在尿中沉积,主要是草酸摄入过多,在泌尿道排除时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沉积形成肾结石。防治肾结石的关键是减少摄入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竹笋等,即使吃也应煮沸,去除草酸含量。

●误区三:没有鳞的鱼胆固醇高

[解析]这个归纳不够全面。的确有一些没有鳞的鱼胆固醇较高,如银鱼、河鳗、泥鳅、黄鳝、鳕鱼,但不是所有无鳞的鱼胆固醇都高,如带鱼、鲨鱼,与有鳞的草鱼、鲳鱼、鲈鱼等相似。[97美食网]

●误区四:糖尿病病人吃碳水化合物越少越好

[解析]血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关。糖尿病病人应当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防止血糖超标。应在维持正常体重的条件下,维持正常能量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仍应保持占能量的60%~65%。糖尿病患者每次应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片、新鲜蔬菜等,使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缓慢,血糖不会升高过快,水平亦较稳定;如果单纯的少食碳水化合物反而使消化吸收快,血糖很快升高,且持续时间短,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心悸、头晕、出冷汗等。

●误区五:晚上只吃菜不吃饭可减肥

[解析]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太少,能量在体内转为脂肪积聚,形成肥胖。产生能量的三大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1克可产生9千卡的能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1克可产生4千卡的能量。少吃饭可少摄入碳水化合物,可减少摄入能量,但多吃菜肴会多摄入脂肪,产生的能量更高,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反使摄入的营养素不能平衡,不利于健康。

●误区六:老年人饮牛奶引发白内障

[解析]有人说由于牛奶含有半胱氨酸,氧化后易损伤眼睛的晶体,使晶体混浊发生白内障,因此老年人不宜饮牛奶。其实,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是膳食中钙很重要的来源,牛奶中的酪蛋白亦是优质蛋白,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白内障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老年人抗氧化能力低,可以补充抗氧化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硒、锌等营养素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误区七:冬令进补要补蛋白质

[解析]所谓补是针对缺而言,缺什么补什么,不缺就不补。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是够的,一般人群没必要再补充蛋白质;且蛋白质补充过多,反而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增加钙的排出,更容易产生缺钙,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只有在疾病时或特殊需要时才要补充。

在我国膳食结构中缺少的营养素是:维生素A、B2、B1、钙、锌,因此,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才是补得有针对性。

●误区八:补充维生素C易肾结石

[解析]维生素C是酶的辅因子,与胶原的合成、创伤的愈合、血管的脆性有关;维生素C还有抗氧化,促进铁的吸收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成人每日的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1000毫克。维生素C的补充,只要每天摄入量在1000毫克以内,是不会发生肾结石的。

蔬菜营养九个惊人误区


美食的制造离不开厨房,厨房是美食文化的承载之地,在这里,来源不同的食材走到一起,而调料扮演了食材无法企及的作用,厨师则是厨房的灵魂,他是一切美食的工程师。以下是97美食网(97msw.com)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蔬菜营养九个惊人误区”,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蔬菜营养九个惊人误区

多吃新鲜蔬菜好谁都知道,可并不是吃了新鲜蔬菜就可以达到营养需求的,关键在于人们吃菜的时候总存在一些错误的食用方法导致事倍功半,你也存在这些误区吗?危险啦……

▲1.久存蔬菜

上班族通常喜欢一周做一次大采购,把采购回来的蔬菜存在家里慢慢吃,这样虽然节省时间、方便,但是要知道,蔬菜每多放置1天就会损失大量的营养素,例如菠菜,在通常状况下(20℃)每放置一天,维生素C损失高达84%。

因此,应该尽量减少蔬菜的储藏时间。如果储藏也应该选择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

▲2.丢掉含维生素最多的部分

人们的一些习惯性蔬菜加工方式也影响蔬菜中营养素的含量。

例如,有人为了吃豆芽的芽而将豆瓣丢掉,实际上豆瓣的维生素C含量比豆芽多2~3倍。

再比如,做饺子馅的时候把菜汁挤掉,维生素也会损失70%以上。正确的方法是,切好菜后用油拌好,再加盐和调料,这样油包菜的方法,饺子馅就没那么多汤了。

▲3.小火炒菜

维生素C、B1都怕热。因此炒菜避免用小火焖,应该用旺火炒。

再有,加少许醋,也有利于维生素保存。

还有些蔬菜更适于凉拌来吃,比如黄瓜、番茄等等。

▲4.菜做好了不马上吃

很多人喜欢做好了饭菜后放在锅里温着或者放在保温桶里面,等上一段时间再吃。

这样也会损失大量的营养物质,试想,辛辛苦苦做好的饭菜,因为没有立刻吃而使饭菜变得毫无营养,该多可惜啊。

▲5.吃菜不喝汤

炒菜时,蔬菜中大量的营养物质都溶解在菜汤里了,不喝多可惜。

▲6.先切菜后洗菜

食堂的大师傅经常为了省事儿,先切菜再放在一起冲洗一下。

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样做也会令大量的维生素白白流到了水中。

▲7.偏爱吃炒菜

很多减肥的人相信肉菜一起炒可以降低脂肪的摄入,其实蔬菜更容易吸收油脂。

▲8.吃素不吃荤

时下素食者越来越多,尽管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但是一味吃素也不对:

一是人每天必须要从肉里摄入一定量胆固醇,适量的胆固醇还有利于防癌。

二是单纯吃素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容易引起消化道肿瘤。

三是维生素B2摄入不足。

四是由于蔬菜中普遍缺乏锌,因此,素食者也容易严重缺锌。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搭配着吃。既可以取得素食的效果,也可以避免素食对身体的损害。

▲9.生吃蔬菜不洗干净

现在蔬菜污染越来越严重,有各种农药和寄生细菌的残留,因此生吃蔬菜最好洗干净、去皮。

探秘大枣4个误区 饮食更健康


在厨房肯定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有很多的厨房小窍门跟小百科。就让97美食网的小编来为您带来与厨房百科相关的知识,为您解答疑惑。97美食网小编特为您推荐"探秘大枣4个误区 饮食更健康",请您翻阅!

探秘大枣4个误区 饮食更健康

探秘大枣4个误区 饮食更健康

女人经期要喝枣茶,进补吃枣很好,但网上也流传着一些吃枣的禁忌,这些禁忌里有的有些道理,有的则十分难以站得住脚,今天就来为大家解读关于吃枣的4个大误会。大枣补血是误传?大枣不能和胡萝卜一起吃是误传?大枣不宜多吃?我们来看看营养师怎么说。

进补吃枣很好,但网上也流传着一些吃枣的禁忌,这些禁忌里有的有些道理,有的则十分难以站得住脚,营养师为百姓解读关于吃枣的4个大误会。

1、大枣不能和胡萝卜一起吃严重误会!

支持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大枣(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VC),而胡萝卜含有能破坏VC的氧化酶,所以两者相遇就降低了大枣的营养价值。前两句是对的,大枣有VC,胡萝卜有氧化酶,但最后一句结论是错的。

胡萝卜中的氧化酶破坏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连胡萝卜本身含有的VC都破坏不完,怎么会去破坏其他食物中的VC呢?因此,如果你真的那么在乎VC被破坏的话,最佳的策略只能是不要吃胡萝卜。可这也有问题,因为除了胡萝卜,黄瓜等蔬菜也含有破坏VC的氧化酶,那就连黄瓜等也一并不吃了?

可还是不行,其他食物虽然没有破坏VC的氧化酶,但也会有其他缺点,比如鸡蛋有胆固醇,肉类和牛奶有饱和脂肪…,都一并不要吃了?活活饿死吧。至于大枣不能与海鲜一起吃,大枣与大葱不能一起吃……之类的立足于食物相克的胡言乱语,更加不值一驳。

2、大枣不宜多吃?误会!

众所周知,大枣(鲜枣)不好消化。

这是因为,大枣不但水分含量低,仅为67%(其他常见水果多为80%~90%),而且膳食纤维含量高,为1.9%,明显高于其他常见水果(比如葡萄平均为0.4%、苹果平均为1.2%)。

膳食纤维(尤其是不可溶的纤维素)在胃和小肠中不能被消化,一次摄入量大时会造成胃肠不适。大枣中的膳食纤维主要集中在皮中,大枣的果肉是脆的,但枣皮是非常薄而硬的。咀嚼时很难彻底捣碎。

你可以试验一下:把大枣(鲜枣)咀嚼后,不要下咽,吐出来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其中混有大小不一的枣皮碎片,它们与果肉分离,形状不一,质地硬,边缘锋利。可以想象,吞入胃中之后,如果你的胃黏膜刚好有炎症或溃疡,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会造成疼痛或不适。

当然,如果你的胃是健康的,并没有什么炎症、溃疡或伤口,那么你对大枣的耐受能力就强一些。当然,即使如此,大枣(鲜)吃得过多,也会造成胃部不适。这就是主张大枣不要多吃的原因。不过,就算没有明显的胃炎或溃疡,不同的人胃黏膜的厚度以及对某些刺激性物质的耐受力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吃多少大枣合适(是吃5粒还是吃35粒?)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限量。那么,给一个大致的量总是可以的吧?其实,给出大致的限量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吃大枣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吃一吃就知道多少大枣是合适的了。

3、大枣补血效果好严重误会!

首先要说明,贫血患者吃大枣是有好处的,就像吃苹果或葡萄等其他水果一样。但是,如果你指望大枣发挥特别的补血作用,甚至治疗缺铁性贫血,就像猪肝或肉类那样,则是错误的。

大枣(鲜)的铁含量在水果当中算是比较多的,为1.2毫克/100克。但是,像其他植物性食物一样,大枣中的铁吸收率极低,不能被人体很好地利用。大枣(鲜)中维生素C(VC)含量是水果中的佼佼者,为243毫克/100克。而VC能促进铁吸收,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不过,正如上面已讨论过的,大枣(鲜)常常不能多吃,吃那么十粒八粒的大枣,对补血而言,纯属隔靴搔痒。

4、大枣含糖量高,因而大便秘结者不宜严重误会!

首先,这句话的逻辑就是错误的。含糖量高,就会加重大便秘结?这怎么可能呢!大便里又没有糖,糖不会影响大便,两者没有关系嘛。何况,含糖量高的食物比比皆是,又岂止大枣。实际情况是,大枣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通便作用。所以,吃大枣(其他含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也一样)是有助于缓解便秘的。当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些便秘的人可以吃大枣试试,看到底是加重了便秘还是缓解了便秘。

厨房百科《4个常见营养误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97美食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厨房百科的知识而创建的网站。同时,97msw.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常见的菜谱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