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厨房就有美食,做饭并不是厨房的功能全部所在,在这里,食材找到了知音,而调料扮演了食材无法企及的作用,美食的生命力则是厨师给赋予的。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外出用餐七大黄金法则,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外出用餐七大黄金法则

一桌完美的宴席,不仅是山珍海味以及高档酒水,更要让人们吃得健康安全。所以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经常在外就餐的人,都应该掌握点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本期就跟大家一起分享点菜的七大黄金法则。

1.控制好菜肴数量。

中国人在应酬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让桌上的菜剩一点,大家没吃完,才觉得今天这一顿吃好了。实际上往往每一个人都已经吃多了、吃撑了。而且我们在外就餐一般都吃的是晚餐,吃太多一方面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回去睡觉可能不舒服;另外一方面,过量油脂的摄入,增加肥胖等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给大家一个建议,以中等分量的菜肴来说,10人餐建议大家点4个凉菜、8个热菜就可以了。如果是自己家人的饭局,5个人通常点5个菜足够了。

2.菜肴种类分三类。

点菜的种类很重要,能体现出点菜人的智慧。给大家建议,以10人餐为例,4个凉菜、8个热菜,一共12个菜,要把这12个菜分成三份:

第一类是点4个荤菜。桌子上一定要有肉,点肉菜的一个原则是最好不要重样,而且每个种属都点上,最好兼顾了水产、畜肉、禽肉。

第二类是点4个蔬菜。以深色蔬菜为主。比如深绿色的,包括西兰花、油麦菜、芹菜。还有橙黄色的,比如胡萝卜这类,还有红色、紫色的,这些都统称为深色蔬菜。通常深色蔬菜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维生素C含量也高于普通蔬菜。所以,这4个菜就点成蔬菜,不要重样,以深色蔬菜为主,而且最好在点的时候能够兼顾根、茎、叶。

第三类是点我们特别容易忽视、不太重视的菜肴。比如说,豆制品、菌类、藻类、薯类,有的时候我们在餐桌上可能这些食物真的就忽视掉了,但是这些食物对于健康而言非常重要。

3.多点蒸煮炖,少些煎炸烤。

建议大家,在餐桌上尽量少一些熏、烤、煎、炸,多一些蒸、煮、炖、凉拌、清炒现在听的也很多了,油脂在熏、烤、煎、炸的时候会产生苯并芘这样的致癌物,蛋白质在熏、烤、煎、炸的时候会产生杂环胺这样的致癌物。所以,基本上高温的烹调除了给食物带来一些特殊的香味、口感之外,从健康的角度没有太多的好处。

4.多点酸少点咸。

我们的舌头上分布着感知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的味蕾细胞,成功的一桌饭菜应该是把舌头上这些味蕾细胞都调动起来,让它们都工作,适度地刺激,这样吃完这桌饭,我们的感觉才是生动的,饱满的。

从健康和营养价值上来说,我会更推荐酸味。从营养的角度讲,酸味物质出现,会降低食物的ph值,而在酸性条件下很多营养素的保存率会提高,比如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就容易存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也容易在酸性条件下保存起来。绝大多数这些对于酸碱敏感的营养素,一般来说都喜欢酸性环境;另外从控盐角度来讲,盐吃多了增加高血压的风险,骨质疏松的风险,胃癌的风险等,如果我们在食物当中多加点醋的话,有助于我们控盐。

5.主食种类多一点。

首先要根据需求先点好数量,其次点好主食的种类,建议如果点的主食能够体现食物多样是最好的,比如现在有些餐厅提供的八宝饭,二米饭、三米饭,这些尽可能让谷物出现的种类多一点;最后是点好主食的口味和烹调方法。建议大家还是多吃清淡的主食,以粗杂粮为主。另外,不要以点心代替主食,点心美味的背后往往都是高糖、高油或者高盐的存在。我们一般吃的点心,包括蛋糕、榴莲酥等,油脂含量一般都在四成左右。

6.酒水要适度,度数低点好。

我们在喝酒的时候选择很多,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其实从健康的角度来讲,建议大家还是选择度数低一点的。我会更多的选择红酒、黄酒、啤酒,红酒的度数在10~13度左右,黄酒一般15度,高的20度,啤酒是3~4度,这些度数在所有的酒类当中算是比较温和的。同时,我们更鼓励大家喝葡萄酒和黄酒,因为这两类食物都是用天然食物酿造出来的,而且酿造之后没有经过蒸馏,白酒等酒类都是经过蒸馏,蒸馏时相当于把酒精浓缩了,其他的很多营养物质不要了。但是发酵的红酒和黄酒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粮食或者水果当中的营养,相对来说比较健康。另外,大家喝酒的时候也有一个建议的量,男士一天酒精的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25克,女士是12克。

7.远离勾兑饮料。

建议大家多喝淡茶水、白开水、豆浆、酸奶,以及自己熬的酸梅汤、绿豆汤,这些都是不错的饮料,还有百分之百的果汁,鲜榨的果汁也可以,远离那些虽然对身体无害,但也对身体无益的食品添加剂勾兑出来的饮料。

97Msw.com相关知识

健康饮食黄金法则


健康饮食黄金法则

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致病的原因,饮食占了极重要的一部份。想要健康,日常要注意饮食习惯。但是要怎么吃,才能使身体健康呢?

法则1:肉奶豆菜果主食不可少

现状满意度:★☆

每天能吃够五大类食物的人不足三成,这是2012年初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网民营养知信行调查》的结果。食五类包括:谷薯类、动物性食物(肉、禽、鱼、蛋、奶)、豆类和坚果、蔬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油、糖、酒等)。其中,谷薯类食物作为主食,应占到每天能量来源的一半以上。

吃营养素片营养就够了?错。营养首先应该来自日常的膳食中,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只能作为膳食之外的一种补充。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天天补充。食物还能获得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病有益的植物化学物。另外,摄入食物启动了咀嚼、胃肠蠕动等过程,对消化吸收系统大有裨益,而营养素片以水送服,哪能体会食物的美味?

法则2:顿顿有蔬菜天天吃水果

现状满意度:★★☆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分析了世界各国的研究结果,认为有充分证据表明蔬菜和水果能降低很多癌症的患病风险。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蔬菜的摄入量为275克/天,低于推荐的300~500克;而水果为45克/天,远低于推荐的200~400克/天。

在选蔬菜时大家可以好色一点,比比谁的菜篮子更富色彩。菠菜、油麦菜、胡萝卜、紫甘蓝、红苋菜……深色蔬菜要占一半。当然,少不了食用菌(口蘑、香菇、木耳)和海菜(裙带菜、紫菜、海白菜)。吃水果则要挑选应季、新鲜的,现吃现买。

蔬菜水果吃一样就行?当然不够。蔬菜水果都是宝,但营养价值各有侧重,蔬菜植物化学物丰富,水果富含有机酸、芳香物质,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法则3:做菜用盐勺隐盐别忽视

现状满意度:☆

国际上对盐的摄入量越调越低,而我国居民的重口味却不见好转。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每人日均食盐消费量为12克,是建议量的两倍。十年过去了,一个尚未发布的营养调查数据显示,国人食盐消费量仍未见明显下降。

盐超标的危害,虽不如洪水猛兽般来势汹汹,但架不住其长年累月对身体的侵蚀。高盐饮食是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之一,可诱发脑血栓和心肌梗死。因此,日常饮食中,盐,少点,少点,再少点。

如果实在管不住手里的盐勺,不妨用限盐勺,根据人数按照每人5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把全家一天的盐量出,每天就限定这些量。此外,还要注意酱油、咸菜以及各种酱中的隐性盐。

法则4:白水要喝够饮料要少碰

现状满意度:★★

不仅喝水量不够,还偏爱喝饮料,这是我国居民喝水的现状。2011年马冠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城市的饮水调查表明,三成居民每天饮水量不足1200毫升。这个调查还指出,尽管只有4.7%的人认为饮料最健康,但仍有80%的人喝饮料。

过量喝含糖饮料的危害众人皆知,能量高,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但现实中贪求口感而喝饮料的人不在少数。马冠生说,事实上,白水(如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是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饮品,而白水中又以白开水为最佳。

每天足量饮水对维持身体代谢和各项生理功能的运转很重要,而饮水不足导致体力及脑力下降,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甚至还可能引起一些疾病(如高血压、肾炎、肾结石等)。所以,饮水应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少量多次。

法则5:猪肉少吃点鱼肉是首选

现状满意度:★☆

中国人的猪肉消费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中国肉类协会曾在2007年发布数据,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从1990年后的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吃肉多了,当然不好。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7亿,成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与此不无关系。

哈佛大学沃尔特·威利博士编写的营养学权威书籍《营养流行病学》,表明了膳食中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以及胆固醇与心肌梗死之间的演化过程,而猪肉中最多的就是这个演化过程的主因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目前,老百姓在吃肉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吃猪肉太多,二是吃鱼肉和海产品太少。鱼肉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而脂肪含量低,且富含对心血管系统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金枪鱼、鳕鱼、沙丁鱼等深海鱼),应该增加摄入量,每天吃1~2两。

各国膳食指南

中国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如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美国1.享受食物,但要少吃;2.避免超大份食物;3.餐盘中的一半食物应为水果和蔬菜;4.改喝脱脂或低脂(1%)牛奶;5.比较汤、面包和速冻食品等食物中的钠含量,并选择钠含量较低的食物;6.用水代替含糖饮料。

日本日本膳食指南用陀螺表示,分为四层,从上到下依次为:1.主食(包括米饭,谷类,面食);2.副菜(包括蔬菜类,菌类,芋类,海藻等);3.主菜(包括肉、鱼、蛋、大豆食品);4.牛奶和牛奶制品(比如奶酪、酸奶等)和水果。只有通过每日运动和均衡饮食的配合才能保证陀螺不停运转,达到健康生活的目标。

韩国1.食物种类要丰富,每天吃谷类、蔬果、鱼肉及奶制品;2.选择少盐的食物,烹调时少用盐;3.增加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4.享受每一餐,不要不吃早餐;5.如饮酒,一定要适量;6.选择健康的食物,注意饮食量;7.要以谷类为主的膳食为基础。

国人面临三大饮食问题

吃不全据调查,每天能吃够五大类食物的人不足三成;蔬菜摄入比例刚刚过半,水果仅及1/5;30%的人每天喝水不到1200毫升。

吃太多中国人的猪肉消费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每天吃得多,动得少,超重和肥胖者10年间增加了1亿;国际上对盐的摄入量越调越低,而我国居民的盐超标十年不见减少。

吃不对在中国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近几年猪肉一直占65%左右,而对心血管系统有益的鱼虾类每天不足一两;许多人早餐像乞丐,晚餐像皇帝;食品加工过精、过细,不利于慢性疾病的防控。

对牛奶的七大误解


有厨房就有美食,厨房是美食文化的承载之地,在这里,来源不同的食材走到一起,而调料则让食材味道锦上添花,美食就在厨师的手中由“丑小鸭”变成“小天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牛奶的七大误解》,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对牛奶的七大误解

近年来,对牛奶是优是劣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甚至有人还抛出了“牛奶有害”论调,这是不对的,也是不科学的。牛奶是完美的,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易于吸收,所以它成了人们健康食品的最佳选择。但正如任何事物一样,有阳光就会有阴影,牛奶也不例外,有美丽也就会有误会。人们对牛奶的误会,综合起来讲,大约有以下七个方面:

你对牛奶的七大误解

误会一:牛奶越香越好

牛奶加热时才有奶香味,凉奶则很少闻到香味。此外,不同季节牛奶口感也有很大区别。夏天青饲料吃得较多,相对来讲含水分多、干物质、脂肪少,同时青饲料(包括青草)中的油酸部分转入牛乳中,使其含量升高。而油酸属于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不挥发,不体现香气,因此夏季的牛奶“奶香味”较淡。冬季牛青贮、干草吃得较多,其干物质、脂肪含量高,营养丰富,牛吃了以后部分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熔点低,易挥发,赋予牛奶特有的乳香味,冬季的牛奶“奶香味”则较浓。

误会二:牛奶越浓越好

很多人选购的牛奶,揭开后喜欢看到上面附有一层厚厚的黄油,认为这样黏稠的牛奶才是好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喝牛奶时,你不妨留心一下,便可在牛奶包装物上发现印有两个很特别的字眼:均质。

均质是指牛奶加工时将牛奶中的脂肪球进一步粉碎,使脂肪充分溶解到蛋白质和水中,从而防止脂肪吸附在袋、盖和盒上。牛奶经过均质这种细加工,把脂肪球打碎,有利于人体吸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消化。同时,被打碎的脂肪球溶入奶中发出脂肪香,使奶味更加浓郁醇厚。

一般来说,均质过的牛奶,看起来较稀,但其营养价值实际上一点儿也不比看起来似乎黏稠的牛奶低。那些在袋上、盒上和盖上附有黄油的牛奶,是因为脂肪量大,经过一定时间后,脂肪就会上浮,形成油脂。这样的牛奶难以被人体充分吸收,常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牛奶生产厂家甚至利用人们对此的误解,在牛奶中添加增稠剂,以此蒙骗消费者,所以正确选购牛奶时,千万不要以表面的稀稠作为判断牛奶质量优劣的标准。

误会三:牛奶加热煮沸喝

如果想喝热牛奶,用温水浸泡即可,牛奶不仅不宜冷冻保存,而且还不宜高温久煮。牛奶煮熟后,营养会有所损失,煮的时间越长,损失越大。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牛奶中所含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都会发生化学变化,不仅色、香、味降低,还会转化成其它物质,所以牛奶加热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来说,消毒牛奶的温度要求并不高,80—85℃/10—15秒。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误会四:牛奶可以当水喝

有些人把牛奶当开水喝,以为多多益善,这是不对的。水对于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为使体内水分保持平衡,必需从饮食中得到补充。牛奶虽含有大量水分,但属于高渗性饮料,饮入过多,特别在出汗、失水过多时,容易导致脱水。因此,一般来说,牛奶是不能当水喝的。

但也有特殊情况,如中国飞人刘翔喝牛奶跟喝水似的。据他的父母说,他从小就喜欢喝牛奶,十六七岁的时候,他每天就要喝三四瓶了,刘翔自己也说爱喝奶胜过于水:“我很喜欢喝牛奶,早晚都喝。”这是因为刘翔每天大量的运动消耗,需要喝大量的牛奶来补充自己的体能。

误会五:牛奶用微波炉加热会致癌

有人说,牛奶用微波炉加热后喝会致癌,这是不科学的。其实微波加热的原理很简单,乃是利用微波,即所谓的电磁波引发鲜奶内部水分子的剧烈震荡,水分子间因为震荡而彼此摩擦产生高热,从而使牛奶升温。所以从其加热方式的理论而言,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所谓致癌性的伤害。

另外,牛奶即使加热过,影响的只是奶蛋白本身会因为受热而稍稍产生凝结的现象。通常,要达到蛋白质的凝聚现象,需要高温加热一阵子。如果我们以传统的方式用锅子煮牛奶,就会发现加热一段时间后,牛奶表面结了一层奶皮。即使如此,这层奶皮还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效果也一样好,所以用微波加热的牛奶,在饮用上应该说是安全无虞的。

误会六:喝牛奶会上火

平时常常听到一些人说:“牛奶性热,吃了会燥火。”还有的人吃了牛奶以后,会出现口唇干裂,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干结难解等现象,认为是上了“火”,从此不敢再喝牛奶,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牛奶含蛋白质较多,是人奶的3倍,而这些蛋白质在体内代谢,就需要同时补充较多的水分。同时,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从尿中排泄时,需要带走相当量的水分。此外,牛奶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特别是钠,为人奶的4倍,肾脏排出钠离子时也会带走一定的水分,如果机体内水分不足,不能满足营养素代谢及排泄的需要,就会出现“火气大”的现象。可见,喝牛奶后只要及时摄入足够的水,就不会“上火”了。

误会七:亚洲人群不适合饮奶

一些人说:“亚洲人群不适合饮奶”。理由是亚洲人胃中缺乏乳糖酶,喝了牛奶后会引起腹泻。这种观点,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些人忘记了一个事实:人刚从娘胎里生下来的时候,不仅欧洲人吃奶,美洲人吃奶,亚洲人也是吃奶。众所周知,婴儿断奶后的最佳替代品就是牛奶。

产生这种差别的真正原因在于:欧美人多数养成了终生饮奶的习惯,所以,乳糖酶在一生中不出现断层;而亚洲人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多数人并非终生饮奶,因而造成乳糖酶的临时性缺失——但这种酶的去留是可逆的,喝奶则生,不喝奶则逝。只要少量多次饮用,如每次只饮用100克,坚持饮奶两三周,乳糖酶一般都能恢复,恢复后就不会腹胀、拉肚子了。

所以,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面对乳糖不耐症,就是少量多次饮用牛奶,一般来说,乳糖酶是可以恢复的。

具备"营养细化好吸收"特点的伊利营养舒化奶,是专为中国人体质打造的一款优质产品。营养师张文远认为,针对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体质和吸收状况,伊利营养舒化奶的营养吸收效率更高,更加适合中国人体质。"营养舒化奶利用LHT乳糖水解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就完成乳糖分解,使牛奶营养更细化,吸收效率全面升级。同时还添加了膳食纤维,低脂型还添加了胶原蛋白,让牛奶的营养全面均衡。这意味着,对一般人群,由于减轻了消化负担,营养舒化奶比普通牛奶更易消化吸收;而那些以前喝奶会感到不适的人,现在也完全可以和牛奶亲密接触了。

食用味精有七大禁忌(图)


美味的生产基地是厨房,做饭并不是厨房的功能全部所在,在这里,不同的食材交汇在一起,而调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厨师让一切原料形成了可见的美食。以下是97美食网(97msw.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用味精有七大禁忌(图)”,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用味精有七大禁忌(图)

食用味精有七大禁忌(图)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我们中国人的菜里用得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味精对于改变人体细胞的营养状况,治疗神经衰弱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然而,若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使味精失去调味意义,或对人体健康产生副作用。为此,请您在使用味精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高温使用

烹调菜肴时,如果在菜肴温度很高的时投入味精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使味精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样,非但不能起到调味作用,反而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对人体健康不利。科学实验证明,在70℃-90℃的温度下,味精的溶解度最好。

所以,味精投放的最佳时机是在菜肴将要出锅的时候。若菜肴需勾芡的话,味精投放应在勾芡之前。根据高温不应放味精这个道理可以得知,您在上浆挂糊时也不必加味精。

二忌:低温使用

温度低时味精不易溶解。如果您想吃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鲜时,可以把味精用温开水化开,晾凉后浇在凉菜上。

三忌:用于碱性食物

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会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所以烹制碱性食物时,不要放味精。如鱿鱼是用碱发制的,就不能加味精。

四忌:用于酸性食物

味精在酸性菜肴中不易溶解,酸度越高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五忌:用于甜口菜肴

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莲子”、“番茄虾仁”都不应加味精。甜菜放味精非常难吃,既破坏了鲜味又破坏了甜味。

六忌:投放过量

过量的味精会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使用味精并非多多益善。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过6克,否则,就可能产生头痛、恶心、发热等症状过量食用味精也可能导致高血糖。老年人及患有高血压、肾炎、水肿等疾病的病人应慎重食用。

七忌:用于炒黄菜

炒黄菜即炒鸡蛋。鸡蛋本身含有许多谷氨酸,炒鸡蛋时一般都要放一些盐,而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经加热后,谷氨酸与氯化钠这两种物质会产生新的物质谷氨酸钠,即味精的主要成分,使鸡蛋呈现很纯正的鲜味。炒鸡蛋加味精如同画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美。

味精小知识

味精的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吸湿性强,易溶于水,说是溶于3000倍的水中,也仍能显出鲜味。味精还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品,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分解出来的氨基酸,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但是,谷氨酸钠在120℃以上会发生化学变化,有轻微的毒性。

健康饮食的黄金法则


健康饮食的黄金法则

法则1:肉奶豆菜果主食不可少

现状满意度:★☆

每天能吃够五大类食物的人不足三成,这是2012年初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网民营养知信行调查》的结果。食五类包括:谷薯类、动物性食物(肉、禽、鱼、蛋、奶)、豆类和坚果、蔬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油、糖、酒等)。其中,谷薯类食物作为主食,应占到每天能量来源的一半以上。

吃营养素片营养就够了?错。营养首先应该来自日常的膳食中,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只能作为膳食之外的一种补充。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天天补充。食物还能获得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病有益的植物化学物。另外,摄入食物启动了咀嚼、胃肠蠕动等过程,对消化吸收系统大有裨益,而营养素片以水送服,哪能体会食物的美味?

微波炉烤红薯

法则2:顿顿有蔬菜天天吃水果

现状满意度:★★☆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分析了世界各国的研究结果,认为有充分证据表明蔬菜和水果能降低很多癌症的患病风险。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蔬菜的摄入量为275克/天,低于推荐的300~500克;而水果为45克/天,远低于推荐的200~400克/天。

在选蔬菜时大家可以好色一点,比比谁的菜篮子更富色彩。菠菜、油麦菜、胡萝卜、紫甘蓝、红苋菜……深色蔬菜要占一半。当然,少不了食用菌(口蘑、香菇、木耳)和海菜(裙带菜、紫菜、海白菜)。吃水果则要挑选应季、新鲜的,现吃现买。

蔬菜水果吃一样就行?当然不够。蔬菜水果都是宝,但营养价值各有侧重,蔬菜植物化学物丰富,水果富含有机酸、芳香物质,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凉拌紫甘蓝

法则3:做菜用盐勺隐盐别忽视

现状满意度:☆

国际上对盐的摄入量越调越低,而我国居民的重口味却不见好转。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每人日均食盐消费量为12克,是建议量的两倍。十年过去了,一个尚未发布的营养调查数据显示,国人食盐消费量仍未见明显下降。

盐超标的危害,虽不如洪水猛兽般来势汹汹,但架不住其长年累月对身体的侵蚀。高盐饮食是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之一,可诱发脑血栓和心肌梗死。因此,日常饮食中,盐,少点,少点,再少点。

如果实在管不住手里的盐勺,不妨用限盐勺,根据人数按照每人5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把全家一天的盐量出,每天就限定这些量。此外,还要注意酱油、咸菜以及各种酱中的隐性盐。

菠菜鸡蛋卷

法则4:白水要喝够饮料要少碰

现状满意度:★★

不仅喝水量不够,还偏爱喝饮料,这是我国居民喝水的现状。2011年马冠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城市的饮水调查表明,三成居民每天饮水量不足1200毫升。这个调查还指出,尽管只有4.7%的人认为饮料最健康,但仍有80%的人喝饮料。

过量喝含糖饮料的危害众人皆知,能量高,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但现实中贪求口感而喝饮料的人不在少数。马冠生说,事实上,白水(如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是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饮品,而白水中又以白开水为最佳。

每天足量饮水对维持身体代谢和各项生理功能的运转很重要,而饮水不足导致体力及脑力下降,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甚至还可能引起一些疾病(如高血压、肾炎、肾结石等)。所以,饮水应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少量多次。

开水白菜

法则5:猪肉少吃点鱼肉是首选

现状满意度:★☆

中国人的猪肉消费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中国肉类协会曾在2007年发布数据,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从1990年后的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吃肉多了,当然不好。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7亿,成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与此不无关系。

哈佛大学沃尔特·威利博士编写的营养学权威书籍《营养流行病学》,表明了膳食中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以及胆固醇与心肌梗死之间的演化过程,而猪肉中最多的就是这个演化过程的主因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目前,老百姓在吃肉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吃猪肉太多,二是吃鱼肉和海产品太少。鱼肉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而脂肪含量低,且富含对心血管系统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金枪鱼、鳕鱼、沙丁鱼等深海鱼),应该增加摄入量,每天吃1~2两。

金枪鱼鸡蛋波菜卷

感谢您阅读“97美食网”的《外出用餐七大黄金法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厨房百科的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97msw.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彩大拉皮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