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人说,生存的目的是为了能吃到美食,生命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食,心情是否愉悦,就看美食是的了,希望美食让你心情好身体更好。你身边人对美食的观点是什么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腊八节全国各地习俗有哪些,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

腊八节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习俗。各地腊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北京腊八节的习俗: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西北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陕西腊八节的习俗: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肃腊八节的习俗: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腊八节的习俗: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西宁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浙腊八节的习俗: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97msw.Com扩展阅读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的由来与各地习俗介绍


明日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腊八节。腊八节是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南北朝佛教传人中国后,与佛教节日相重合,又称“佛成道节”。

关于腊日的来历,起源于远古汉族先民的一种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农事空闲,人们便进山打猎,以备新旧交替的年底,用猎物作“牺牲”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古文,猎与腊为同字。因此,这种祭典就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顺呼为“腊月”。

由此可知这个节日的创立,是远古时代每年年终祭祀先祖的一种习俗。对于这一祭祀习俗,《风俗通》记载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干祭祀,可谓取之有道,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干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腊八”这个节日得以盛行,除了古老的腊祭原因以外,与后世的佛教传说也有很大关系。据史书记载,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传说释迎牟尼出家后,苦于修行,在饥饿困境中得一牧羊女用“奶粥”搭救,这个日子换算成中国农历,也正好是腊月初八。佛门为了弘扬此事,宣称腊月初八是佛祖释逝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便在这一天施粥扬义,弘扬佛法,举行各种浴佛活动。因而腊八又成为了佛教的“成道节”。由此,我国固有的传统节日“腊八节”的内涵和风俗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腊八节各地习俗

一、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二、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三、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四、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真正的老北京习俗更多的还是从清朝开始。肖复兴表示,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但最早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习俗,最终传到官府、宫廷和寺庙。”

在漫长的民俗演变过程中,许多俗语也随之出现,即“送信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肖复兴解释,作为节俗来讲,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麽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过年”由此拉开序幕。而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

“如果失去了这层含义,那就是被剥离了核心。过去旧社会存在对立分离的现象,腊八粥在那一天的意义才非比寻常。”肖复兴称。

五、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六、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七、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节的中国传统习俗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在民间这一天有着许多的习俗。

•祭祀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舌尖上的年味——春节全国各地美食习俗一览


一、中国人的年夜饭讲究什么

1、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

2、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

3、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二、除夕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

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

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

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

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

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三、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

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

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

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

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四、新年第一餐

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线,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苏、浙江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的习俗主要是喝腊八粥,那么腊八节这一天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煮腊八粥的食材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有配合初八日,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其中米、胡萝卜、青菜,为不可少的三宝。此外,还有花生(或黄豆)、莲子、白果、豆腐或油豆腐、芋头等食材。若要再增加食材,可放四川木耳、红枣、素豆饼,不可放素火腿、香菇。

腊八粥食材的比例通常为:

蓬来米占百分之四十,糯米占百分之二十,青菜占百分之十,胡萝卜、花生(黄豆)各占百分之五,豆腐(油豆腐)、油条占百分之五,白果、莲子、芋头三者占百分之五,另外的百分之十衡量情形,可以不要。

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煮粥之前,要把油加热,再放米炒过,随后将炒过的米放进热水锅里煮,就可将花生等材料放进去。整锅腊八粥有黄亮的油条、白色的豆腐、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木耳、青色的青江菜,色彩鲜明。

煮粥之前,有几样东西要先处理。第一、花生,前一晚先泡水:第二、皇帝豆不容易煮烂,可油炸一下再煮,或是用果汁机打碎,再放油炒过,很快就会熟。第三、莲子、白果要煮烂。第四、芋头要炸过。第五、青菜只要放叶子,不要放茎梗,且不能放太多。而油条也不能太碎。

稀饭不能太稠,要能有一点点稀稀的粥汁。起锅前,要熄火二至三分钟闷一下,再开小火滚一下,让所有食材再融和、熟透一下。可放胡椒粉提味。

吃腊八粥的意义,除了有纪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开悟的意义,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天津民俗在腊八前一晚,善男信女捻豆做粥,每捻一豆,曰结缘豆。因此做一诗:“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善念佛声生结善缘。”

现在的腊八粥的配料是依个人口味而定的,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绿豆、红豆、莲子等。 其他还有自选辅料的扁豆、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其他豆类、红枣等。此粥可加糖成甜品,或者加盐。

腊八节吃腊八蒜 如何腌制腊八蒜


在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过腊八节除了喝腊八粥之外,还有腌制腊八蒜的风俗。为什么要腌制腊八蒜?说起来话长,关于腊八蒜,据说是因为“蒜”字和“算”字同音。传说古时候,进入年关,做生意的这天都要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准备过年,不管是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的,心里都要有个数。

欠账的那些怎么办呢?快过年了,又不好到人家里明目张胆地去要账,国人自古爱面子,就想出了泡制“腊八蒜”送上。欠账的人收到腊八蒜,心里就会明白该还债了。“蒜”与“算”同音嘛。我们当地有句老话:“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不过,这种催债的形式,在现在却不太灵验了,比如那些欠债不想还的人,就是你白白的再搭上几瓶醋和蒜也不会把钱还给你。

这只是传说,还值得深究。腊八蒜好吃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单看那翡翠碧玉般的蒜瓣,你就忍不住流口水了,不是说秀色可餐么?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用,味道神奇,是北方冬天独有的美味。

腊八蒜的腌制方法和做法

1.先将蒜去皮之后放入水里浸泡一个星期左右,浸泡的这几天记住每天都需要换干净的水

2.浸泡好后将蒜放入坛中,放了一层再放入一层盐,无需倒入水,每天都要从下面将蒜翻起,这样做能够让蒜浸泡的更均匀

3.浸泡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放入阳光下晒,如果有老皮就丢掉

4.再均匀的放入坛中,然后将水烧开,放入红糖融化之后放置温温的程度

5.倒入醋,晾凉后放入坛中,密封,腌制一个星期等变成果糖就可以吃了。

腊八蒜的腌制方法和做法贴心提示:

腊八蒜的汁液非常美味哦,还可以作为糖醋汁吃,浓郁美味,别有一番风味。

元宵佳节各地习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那么,这用米粉为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上元的应节食品呢?原来,元宵是取“团团圆圆”的吉祥意思。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腊八节生日文案集合


“充满爱和温馨的腊八节,让我在生日里永葆年轻。”用不用自己参考一些真挚优美的生日祝福?今天又长大了一岁,走向新的梦想,生日这天,可能会收到来自不同的人的祝福。希望本文句子能够帮助到大家!

腊八节生日文案【篇1】

1、祝你生日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前途光明。

2、生日与腊八节的重合,让我觉得这是一份来自命运的礼物。

3、在腊八这个神圣的日子里,愿你拥有更为美好的未来,生日快乐!

4、今天是腊八节,也是你的生日,祝你有一个难忘的日子!

5、充满爱和温馨的腊八节,让我在生日里永葆年轻。

6、今天是你的生日,愿你天天都有好心情,笑口常开。

7、感恩你们一直以来的陪伴和支持,也感激自己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梦想。

8、腊八节和我的生日一样,它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感受到了它雅致的氛围。

9、祝你的腊八节生日充满无尽的欢乐和美好,你的每一个梦想都将照进现实。

10、这个腊八节,祝愿我的同事的生日夜晚充满快乐,日子一年比一年精彩!

11、生日快乐!愿你拥有一个美好的新年!

12、我希望我的生日和腊八节一样幸福和美满,能够给所有人带来一些美好的甜蜜回忆。

13、在这个腊八节生日里,祝你每一个愿望都能成为现实,生活充满欢乐和祝福。

14、祝愿我的同事在腊八节生日之际,拥有一年丰富多彩,充满爱和欢乐!

15、腊八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我的生日。

16、腊八佳节,祝你生日快乐,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17、与腊八节共同庆祝生日,让我觉得自己和这个节日一起快乐成长。

18、在这个腊八节的生日里,我要感谢所有的人和事,祝福自己更加美满!

19、生日不仅是里程碑,更是成长的见证,祝你在这个腊八节里,感受生命的价值,享受每一个瞬间!

腊八节生日文案【篇2】

20、腊八节,祝你生日快乐,前程似锦,生活美满。

21、生命的美好在于不息的奋斗,腊八节,是我们献给自己最好的礼物,祝你的每个愿望、每个梦想,都能一步步实现!

22、愿你在腊八节生日的这一天,天天都过得舒舒服服,快快乐乐。

23、不只是我自己,我的家人和朋友也会因为腊八节的到来而一起庆祝我的生日。

24、今天是你的腊八生日,给你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愿你走过岁月,越来越美丽!

25、今天是腊八,我的生日,祝自己健康快乐!

26、今天是我七岁的生日,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27、祝你在腊八节生日愉快,每一天都充满着幸福和快乐。

28、在这个特别的腊八节里,让我们为你庆祝生日,祝你幸福健康!

29、腊八节,祝你幸福美满,天天开心,个个好运。

30、腊八节的庆祝,让我倍感幸福,祝福所有人都能如此美好!

31、腊八祝福到,愿你生日快乐,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美满!

32、腊八提醒我,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平安健康!

33、祝你在这个腊八节生日之际,健康、快乐、开心无比,幸福美满。

34、祝你生日快乐,开心快乐,身体健康,万事顺利。

35、欢庆腊八节,祝你生日快乐,未来更加光明!

36、在腊八节的时候出生,感觉自己与这个节日格外亲切。

37、今天是你的生日,愿你拥有美好的未来!

38、生日的特别,是因为有你们的陪伴和祝福,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黄金时光。

你家年夜饭吃什么?春节全国各地美食习俗大搜罗


年夜饭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肴,一家人欢聚一堂,在一起吃年夜饭,其乐融融,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同时预示着一整年的团团圆圆,也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春节,全国各地都沉浸在欢庆的时刻,美食自然不可或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全国各地春节美食习俗。

一、中国人的年夜饭讲究什么

1、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

2、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

3、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二、除夕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

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

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

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

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

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三、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

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

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

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

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四、新年第一餐

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线,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苏、浙江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老北京的腊八节风俗


再过几天(1月5日),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到了腊八节,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似乎在腊八那天,只有喝上一碗香甜的腊八粥,再泡上一坛子腊八蒜,才算是给过去的一年收尾。

提到腊八粥,就不得不提如今在雍和宫、广化寺以及一些老字号商铺里举办的舍粥仪式,市民们为了喝上这些地方的腊八粥,早早地来排队,只为在即将到来的新年博一个好彩头。

腊八粥花样繁多

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在古时,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诸神,称之为“腊祭”。

腊祭之名,始于周代。《周礼》中曾载,腊祭是祭祀有关农事方面的八位神灵,以示兴农务本,祈愿来年五谷丰登。腊八的“八”即起源于“祭八神”之俗。

因腊祭典仪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故将十二月称为“腊月”。不过,秦汉之前,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汉代时,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此后民间将这一天俗称为“腊八节”,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肉,称为“腊肉”。

后来,“腊八节”又衍生出众多民间传说,如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说、朱元璋忆苦喝粥说以及怀念抗金英雄的岳飞说等。如今,腊八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吃腊八粥,则与释迦牟尼的传说有关。

萧梁时期僧祐的《释迦谱》中有这样记载:释迦牟尼修于苦行,不得解脱,身形日渐消瘦。一天,一个牧牛女接受了“净居神”的旨意,把千叶莲上的乳糜喂给释迦牟尼喂吃,释迦牟尼吃了这“乳糜”后恢复元气,终于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得道成佛。此后,印度的佛寺庙宇,每逢腊月初八这天均要举行诵经佛事,并煮粥奉佛喝粥以祈求佛祖庇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供粥奉佛之俗也被传入国内。腊八节这天,中国各大佛寺的僧侣、皇室成员以及民间百姓都会煮粥供佛拜佛,而腊月初八熬制的粥最初也称为“福德粥”、“佛粥”。

后来腊八粥的用料制法逐渐繁多。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曾载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明清时期,老北京寺庙众多,如柏林寺、黄寺、 广化寺等每年的“腊八”都要举行“浴佛会”、“法会”诵经礼佛,并模仿牧牛女献乳糜的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熬粥供佛,还要在寺庙内的浴佛台上用香水(药材配制而成)为释迦牟尼神像洗尘。

明代的《永乐大典》载:“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后来粥里又加入红小豆、糯米等米豆及果实,使得腊八粥不但用料逐渐增多而且制作亦越来越精美。

当时,在一些佛寺以及王府家煮的腊八粥很有讲究,有“摆粥”一说,即用各种干鲜蜜饯果品摆出各式各样的图形。如“果狮”,就是用几种果实做成的狮子状装饰,它用已烤干的脆枣作狮身,核桃仁作狮头、狮脚,杏仁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稀把这些果实粘在一起,放在粥罐粥盆粥碗中粥的上面,活像个小狮子。还有讲究的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捏成老寿星、八仙、罗汉等人的形状,作为装饰摆放在粥上供佛并馈赠给亲友,一些王府家常用这些装饰相互攀比争巧,使腊八粥更光彩夺目和更具风趣。

老北京众多胡同里的平民百姓也都仿效煮粥供佛之俗。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载:“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不得过午。”

百姓家的腊八粥煮好后要用青红丝和干果红糖在粥上摆出福字、佛字,字的周围还用瓜子仁摆放个圆,寓意福临祥至圆圆满满,然后先放在佛堂的神及祖先像前,叩头祭佛祭祖后才可大家分食。旧时,腊八节这天,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在煮粥,人走在胡同里,就可闻到腊八粥的香味儿。

在郊外的老百姓家,人们还会把粥撒在院中的果树上,以祈望果树年年丰收。人们还会将粥喂给家中的猫狗等动物吃,寓意六畜兴旺。腊八粥当天吃不完的粥,要放在庭院里,那时流行把腊八粥吃到祭灶那天,或吃到春节与二月二的说法,以寓示家境富贵有余,年年有余。

清朝雍和宫要煮六锅腊八粥

清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将安定门内国子监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改在庙内万福阁等处,用大锅煮腊八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清代诗人夏仁虎的《腊八》有诗描写雍和宫煮腊八粥的情景:“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雍和宫煮腊八粥,从腊月初一起就开始搭棚垒灶,最初时曾支起过六口约宽两米深一米多的大锅。煮粥时要先举行隆重的盛典活动,然后喇嘛们从腊月初七起就开始泡豆米,每锅要倒入数石各种米、杂豆、干果等食材,喇嘛们不断加火熬煮,直至腊月初八的拂晓。煮粥时宫廷还要“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

据《旧京风俗志》载:皇家御用的腊八粥不仅含有各种米豆,而且要放入奶油和大量的莲子、桂圆、五仁以及各种果脯,其粥料耗银甚巨,每年竟耗银达十万两。粥煮好后,第一锅粥要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锅粥才进献皇帝,第三锅粥赏赐各亲王府、郡王府等王公,第四锅粥奉送给在京的一些宠臣,第五锅粥是雍和宫内僧侣自食(不放奶油),第六锅粥是舍济给贫苦百姓吃。

当年还有送粥的风俗。所谓“送粥”,就是把雍和宫里的腊八粥装入特制的青花瓷罐内,由太监分送给各王府大臣,名曰“赐粥”。这种送粥之景一直延续至宣统时期。粥送到王府大臣府邸后,亲王大臣们要把粥先供奉在中堂,举家依序叩头谢恩,礼成后王府大臣们还要按家人多少送给太监车敬一份“车敬”,即小费。

道光皇帝曾作《腊八诗》:“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诗句描写了旧京时敲击腊鼓赐粥和佛寺舍粥的风俗。

腊八节,紫禁城内也会在御膳房里煮腊八粥,而且后妃们还要用干果制成吉祥装饰摆放在粥面上。煮好的腊八粥首先要送至太庙寿皇殿供奉神祖,接下来,皇帝也要把粥颁赐给宠臣,以示荣宠。另外,这天在宫内还要举行“送岁”。即在正殿外临时用帷帐搭起的“小金殿”里,皇帝御中,大臣侍奉,由喇嘛们在帐外念经,并请来活佛为皇帝拂拭衣冠,以示祓除不祥,祝贺新的一年吉庆祥端。

清朝时,王府家煮的粥经过精心装饰后,还要呈给皇宫,并馈赠给贵戚近亲,这种送粥之俗,必须在腊八节当天上午送完。

如今,北京人喝腊八粥之俗依旧,雍和宫、广化寺以及一些老字号商铺等仍会沿袭古时舍佛粥之俗。每年的腊八,雍和宫还会在宫内举办佛事活动,全体喇嘛仍诵读佛经,再将煮好的第一罐粥供于佛像前,然后开始惠民“舍佛粥”。只不过如今的“舍粥”已没有了救济穷人之意,而是提示人们不要忘本。

腊八泡蒜以避算账的晦气

腊八节,老北京除煮粥供佛舍粥、食粥等习俗外,宫廷王府的冰窑在腊八节这天起,开始储窖冰块。“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腊八时节已是冰封严寒之时,人们将皇城之内“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等湖泊内结的冰,运输至景山西门外的雪池冰窑等皇家冰窖里,待暑天时,供皇宫及皇族们享用。

在民间也有吃“腊八冰”的民俗。吃腊八冰是在腊八的前一两天用陶瓷盆盛满冷开水,并放在院中结成冰,待腊八这天早上磕出冰块全家分食之,旧时的说法是“吃了腊八冰,来年一年不肚疼”,这当然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在腊八这天,老北京的百姓家要泡腊八酒及腊八蒜。泡腊八酒是将紫皮蒜瓣,泡在黄酒或高粱酒里,封好口待春节时打开饮用,腊八酒香味扑鼻,还可通血脉暖肠胃。腊八蒜也称腊八醋,是将紫皮蒜瓣泡在陶瓷罐内,倒满米醋密封好,等到除夕春节吃饺子及拌凉菜吃。这种醋酸中带辣,泡好的蒜色泽呈青绿色,像翡翠分外好看,吃在嘴里分外香脆。

关于老北京用醋或酒泡“蒜”的食俗,还有一种说法。这要从与“蒜”谐音的“算”字说起。旧京时各家商号店铺有在年前腊月结账的习俗,即要算一年的收支盈亏,查算一下自家所欠外债和应收货款债款。当时,一般是在腊八日这天起查算,正如俗语说的“吃过腊八饭,就把年事办”,旧京时称把腊八节也称“腊八算”。

自腊八这天起,店员或放债人去催索债款,他们常带一小罐腊八泡的蒜送给欠债人,欠债人一看就明白是催还债款来了。借债的穷苦百姓或小商小贩无力还债时,就在腊八、腊月十八、腊月二十八这几天出去躲债,因此,老百姓为了回避算账索债的人在腊八时“算账”,就做成“腊八蒜”或“腊八酒”,把它们吃掉喝掉,以示消除“晦气”,欢欢喜喜过个平安年、吉祥年。

另外,在过去,腊八这天老北京还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聘闺女、娶媳妇。当时的老百姓认为腊月是大喜临门的季节,俗称为吉腊月,而腊月初八又是最喜庆吉祥的好日子,所以百姓家多在这一天办喜事,或选择这天为订婚日以示吉庆。每到这天,老北京的街巷里常有吹打着吉庆乐曲的婚嫁仪仗队伍在人群中穿行, 孩子们一边跑着跳着,一边唱着这句歌谣:“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张善培)

腊八节到喝粥忙 腊八粥的做法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最常见的4大做法:

做法一

【材料】:圆糯米150克,绿豆25克,红豆25克,腰果25克,花生25克,桂圆25克,红枣25克,陈皮1小片,冰糖75克

【做法】:

1.先将所有材料用水泡软,洗净,

2.粥锅内注入水,加入所有材料煮开后,转中火煮约三十分钟,

3.放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特点】:甜爽可口,营养丰富。

【厨师一点通】:此粥凉食、热食均可。

做法二

【原料】大米50克,黄小米50克,粘黄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桂圆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红枣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莲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没,再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约1小时,蒸熟取出备用。

2、将桂圆去掉皮、核,只要肉;将栗子剥掉壳及衣。

3、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红小豆、花生米、小红枣洗干净倒入锅内煮,待煮成半熟时,再将大米、黄小米、粘黄米、糯米洗干净倒入锅内一起煮,待锅开后,再用微火煮。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倒入粥内搅拌均匀,开锅后再煮一会移下火来,盛入清洁消毒的锅内,撒上白糖。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做法三

【原料】红枣、核桃、黑米、香米、玉米、葡萄干、红豆、小米(根据自家人口配比即可)。

【制作方法】

1、红豆,玉米提前泡3-4小时。

2、其他材料混合洗净。

3、所有材料混合放入锅内,加足量水,烧开小火熬成粥即可。

用紫砂煲或其他煲粥工具,煮三小时后最好!腊八粥简单又营养,喜欢甜的就放些冰糖一起熬,也可就菜吃。

做法四

咸法中有豆制品、肉丁或腊肠。

【材料】:小米、玉米、黄豆、绿豆、红豆各2汤匙;配料:碎猪肉约100克,莲子、栗子数粒,盐少许。

【做法】:

先把各种豆类在冷水里浸30分钟,滤干;莲子去心,栗子去皮;水烧滚,先将豆类放入煮约15分钟,再放入其他材料,水再滚后用慢火煮约45分钟即成。

冬至节气到 各地有哪些饮食习俗


22日7时3分,迎来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起开始“进九”,我国步入严寒季节。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更是流传下了丰富多彩的冬至饮食习俗,各地冬至饮食习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饺子,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而南方则吃汤圆、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北方人吃馄饨和饺子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江南一带吃汤圆

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种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冻汤圆被摆在了显眼位置,每个品牌的厂家促销员都摆上一个电磁炉,将煮好的汤圆送给消费者品尝,以此吸引大家购买。

据了解,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广东人吃冬至肉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有散装的,还有袋装的,让市民各取所需。为了吸引市民购买,有的超市还派出工作人员,在超市外面摆起腊味品摊档,向过路的市民销售腊肉制品。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习俗各不同 中元节各地习俗盘点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

河北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中元节习俗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中元节习俗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健康食疗《腊八节全国各地习俗有哪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97美食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健康食疗的知识而创建的网站。同时,97msw.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全国各地美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