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厨房就有美食,厨房并不简单是一个炒菜的地方,在这里,来源不同的食材走到一起,而调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厨师则是厨房的大脑,他指挥一切原料变成有形的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防食物中毒鉴别有害食物”,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防食物中毒鉴别有害食物

防食物中毒鉴别有害食物

前言:一拨又一拨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容易让大家充满失望和恐惧。在这问题层出不穷的环境中,我们如何识别问题食物,保护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大家识别出这些问题食物。

■夏天到了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天气一天一天地热起来,各大医院急诊科,每天都会遇到几起食物中毒事件。

人的双手,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多种细菌、病毒甚至寄生虫卵,市民要养成吃东西前洗手的习惯,这样可以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

洗手简单,但科学洗手很多人却做不到,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洗手。药监部门的工作人员向市民示范了科学洗手的步骤。

首先用流动的自来水把手弄湿,然后涂上肥皂或洗手液,双手互相搓擦至少20秒,以擦出丰富泡沫为度。搓擦的方式包括掌心对掌心、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拇指在掌中转动等。

搓擦完后,彻底冲洗双手。最后,用纸擦干双手,或者用烘手机烘干。

在家做饭时,不仅做饭前要洗手,如果中断做饭去做了其他事,事情办完时也要洗手。处理鱼、肉等生食后,再接触其他食物前,也应洗手。

●熟食与凉菜同样存在危险

市民常认为食用凉菜容易导致食物中毒,而经过烹调的熟食会安全很多。其实不然,做熟的食物冷却到可食用温度时,细菌等微生物便开始繁殖。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为了安全起见,应尽量趁热进食刚做好的熟食。

提前制作或保存吃剩下的熟食,如果存放时间超过4小时以上,必须牢记把这些食品放在60℃以上或10℃以下的地方,以免细菌滋生。

适宜的熟食储存温度只能减慢细菌的生长,但不能杀灭细菌。再次食用前,应对熟食进行再次加热,加热温度必须达到70℃。

●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冻肉烹调前先解冻

许多食品常被细菌污染,彻底加热能杀灭大部分细菌。加热时,应牢记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必须达到70℃以上,比如煮鸡时,如果骨头附近还是生的,应回锅直至完全煮熟。

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冻肉、冻鱼,烹调时容易受热不均,所以,冷冻肉在烹调前,务必彻底解冻。解冻的方法很多,可以放在厨房自然解冻,也可以放在微波炉里解冻。

■打包食物怎么吃才安全

外国人请客吃饭,以吃干、吃净为荣耀,说明主人点的菜很对客人口味。中国人请客吃饭恰恰相反,如果饭桌上的菜吃得溜光,主人会很没面子,常被认为是菜点少了。为避免尴尬,主人常疯狂点菜,吃到最后,菜还是一满桌。

一桌子剩菜怎么办呢,只能打包。别小看了打包,打包可是大有学问。并不是所有的剩余食物都适合打包,凉菜就不适合,因为凉菜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经过加热,很容易有细菌,打包回去,吃后容易食物中毒。蔬菜也不适合打包,因为蔬菜富含维生素,而维生素反复加热后会迅速流失,看着还是蔬菜,却没有了蔬菜的营养价值。适合打包的,是可以反复加热的熟食。

打包回家的剩菜最好分类储存,因为不同食物中,细菌的生长速度不同,放到一块储存容易导致食品交叉污染。

剩菜的存放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上剩的菜中午吃,中午剩的菜晚上吃,最好在5~6小时内吃掉。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通过100℃高温加热的食物,一定时间内是可以杀灭大部分致病菌的。但是,如果食品存放的时间过长,食品中的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毒素,即使再加热,也不能完全破坏和降解这些毒素。

食用打包食物时,要对食物回锅加热或用微波炉加热,加热时要使食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这是因为冰箱不是“无菌箱”,只能起到抵制细菌繁殖的作用,不能杀灭细菌。如果食用前没有充分加热,食用后易发生细菌感染,引起腹泻。

加热的时间最好控制在4~5分钟,还可以往食物中放些酒、姜、大蒜等作料,一来可以提味,二来可以杀菌。

■识别伪劣食品记住防范“五字法”

伪劣食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们在日常购物时却难以识别。在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了伪劣食品的基本特征,并总结了“五字法”,以方便市民识别。这五个字分别是“艳、白、小、低、散”。

●一防“艳”: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如草莓,像蜡一样又大又红又亮;包粽子的芦苇叶过于发绿,而且无论放多长时间也不褪色,这都有可能添加了过量的色素。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会有过量的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品。

●三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合格率最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小作坊出现。

●四防“低”:价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猫腻”。

●五防“散”:散就是散装食品,有些集贸市场销售的散装豆制品、散装熟食、酱菜等可能来自地下加工厂。

■如何识别问题猪肉

●健康猪肉和病死猪肉识别小常识

首先看猪皮,健康猪肉的皮没有斑点,病死猪的皮上常有红色出血点,也有的会出现红色或黄色疹块。

还可以看肌肉。健康猪肉有弹性,鲜亮有光泽,呈淡红色,切面无血液渗出。病死猪肉弹性差,肌肉呈暗红色,切面常有血液渗出。

健康猪肉脂肪呈白色或乳白色,有光泽。病死猪肉脂肪呈淡红色、黄色,无光泽。

除此之外,市民在购买生鲜肉时,应到正规集贸市场、专卖店、大型超市购买,不要购买一些走街串巷小贩销售的生鲜肉品。购买生鲜肉类时,应查阅摊主是否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结合郑州市的情况,生猪肉是一头猪一份“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牛、羊、禽肉是一个摊位一份“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如何鉴别老母猪肉

根据肉品安全管理有关规定,老母猪肉不可直接食用。这是因为老母猪肉含有危害人体的物质,叫免疫球蛋白,特别是产仔前的老母猪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更高,食用后易引起贫血。

另外,在老母猪生长及哺乳期间,会使用大量的药物并残留体内。由于老母猪肉内含有大量雌性激素,少年儿童经常食用会影响身体正常发育。

老母猪的肉营养价值低,味道很差。老母猪的猪皮比一般猪皮厚,毛孔、肉丝粗,有腥味儿,横切面的颗粒大。瘦肉部分呈深红色,比一般猪肉的颜色深。切老母猪肉时,韧性很大,刀一切一滚,容易切滑,俗称“滚刀肉”。

●如何鉴别注水肉

正常的新鲜肉,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脂肪洁白,表面微干;注水肉缺乏光泽,表面有水淋淋的亮光。

正常的新鲜肉,用刀切开后,切面无水流出;注水肉切面有水,有时会顺刀流出。

用普通纸贴在肉面上,正常肉有一定的黏性,贴上的纸不容易揭下;注水肉没有黏性,贴纸容易掉。

用卫生纸贴在刚切开的肉上,用手紧压,待纸湿后揭下可以点燃,这说明纸上有油,肉没有注水,反之则是注水肉。

■去除蔬菜中的农药残留

可用以下四种方法

●流动水冲洗法

用清水反复冲洗蔬菜,基本上可清除大部分残留农药。

●碱水浸泡法

先将蔬菜表面的污物洗掉,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加入碱面5到10克。浸泡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重复3~5遍即可。

●储存法

蔬菜上的残留农药能够慢慢分解。冬瓜、南瓜等不易腐烂的蔬菜,可以先存放1周再食用。

●热水法

有些蔬菜瓜果可通过热水去除部分残留农药,此方法常用于芹菜、菠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食物表面的污物洗去,放入沸水2到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洗1到2遍即可。

■为了健康不要吃野味儿

整天鸡鸭鱼肉,难免有吃腻的时候,一些“美食家”便异想天开,到郊外吃野味儿,过过嘴瘾。

其实,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崇尚“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蔬为充”,食野味儿从来不被认为是饮食文化的主流。

我们现在常吃的食物,都是祖先付出极大代价,经过上千年的不断筛选,反复淘汰,才选出来供我们食用的。当下吃野味儿却成了时尚,蛇、蝗虫、大雁、獾等,竟成了抢手菜。这些餐桌上的“佳肴”并没有经过卫生检疫就上了灶台、上了餐桌,人吃了,很容易生病。

现在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野生动物深受其害,一些有毒物质在野生动物身上积存下来,人食用这类野生动物无疑会对自身健康形成危害。

另外,许多动物体内存在着病菌或病毒,对食用者形成威胁。2003年的“非典”,专家就怀疑与食用野味儿有关。

野生动物带有各种病菌和寄生虫,即使经过高温,也不能被彻底杀灭。很多人因为吃野味儿感染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等寄生虫病。以蛇和青蛙为例,有些人常喝蛇血和蛇胆酒,而蛇的毒素很多,神经毒素会导致人四肢麻木,血液毒素能使人出血不止,但人们对此知之甚少。

青蛙又叫田鸡,体内有双槽蚴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不易被高温杀死,人吃后,双槽蚴就会在人的眼睛、肾脏周围,腹部、手腕、腿肚等部位安营扎寨。这种寄生虫专门破坏人的细胞,一旦进入眼球,极有可能导致视力减退,甚至造成双目失明。

更为可怕的是,偷猎者多用毒饵猎取野生动物,人们食用后,会有性命之忧。

97msW.com相关推荐

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


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

很多食物中毒的患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中毒症状,往往在送到医院的时候,症状已经非常严重。因此,食物中毒后早期的发现和处理十分重要。

保留食物样本。由于确定中毒物质对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很多食物中毒的患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中毒症状,往往在送到医院的时候,症状已经非常严重。因此,食物中毒后早期的发现和处理十分重要。

食物中毒后第一反应往往是腹部的不适,中毒者首先会感觉到腹胀,一些患者还会腹痛,个别的还会发生急性腹泻。与腹部不适伴发的还有恶心,随后会发生呕吐的情况。

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细菌性(如大肠杆菌)、化学性(如农药)、动植物性(如河豚、扁豆)和真菌性(毒蘑菇)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既有个人中毒,也有群体中毒。其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烧。吐泻严重的还能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

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同时,立即拨打中心120呼救。在急救车来到之前,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催吐。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先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并反复自行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如经大量温水催吐后,呕吐物已为较澄清液体时,可适量饮用牛奶以保护胃黏膜。如在呕吐物中发现血性液体,则提示可能出现了消化道或咽部出血,应暂时停止催吐。

导泻。如果病人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时间较长(如超过两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可采用服用泻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体外。用大黄、番泻叶煎服或用开水冲服,都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保留食物样本。由于确定中毒物质对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当然,这种紧急处理只是为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争取时间,在紧急处理后,患者应该马上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同时注意要保留导致中毒的食物,以便医生确定中毒物质。

春季饮食当心食物中毒


97美食网导读: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许多细菌滋生的季节,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那么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怎么办?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是什么?如何预防食物中毒?春季饮食需注意什么?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详细解答,快到下文看看了解下吧。

春季饮食养生当心5类食物中毒

天气回暖,细菌也开始抬头,当心以下几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嗜盐菌、肉毒杆菌、大肠杆菌。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因进食肉、动物内脏、蛋、鱼而引起。潜伏期6~24小时,表现为发热,黄绿色水样便,时有脓血、里急后重。如果抢救不及时,重症患者可死亡。

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主要因食剩饭、剩菜引起。潜伏期多为3小时以内,来势凶猛,吐比泻严重。可吐出黄色苦水,不发热或低热,多数病人1天即可恢复。

3.嗜盐菌食物中毒:因食海鱼、海蟹、海蛤蜊或盐渍食物引起。潜伏期8~18小时,临床症状有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绞痛,大便为洗肉水样或有脓血便,多无里急后重感。

4.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因食用罐头、腊肠、咸肉或其他密封储存的食品引起。潜伏期为12~48小时或更长,不发热,胃肠症状少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眼睑下垂、复视、瞳孔散大、失音、咽下困难、呼吸困难,甚至呼吸麻痹以至死亡,死亡率达50%以上。

5.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多由饮食不洁或餐具污染引起,潜伏期短,4~12小时发病,腹泻较轻,无里急后重,很少发热。

冬季这五种食物易食物中毒


厨房是生产美食的基地,人们将厨房里的一切称之为百科,在这里,食材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之地,而调料扮演了食材无法企及的作用,厨师则让一切原始的混沌的原因被制造为一盘盘菜肴。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冬季这五种食物易食物中毒”,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冬季这五种食物易食物中毒

1、大棚培育的蔬菜水果。大棚种植的植物对农药需要量较大,再加上冬季寒冷,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能完全将农药吸收,所以,清洗不净会导致冬季吃蔬菜水果时农药中毒。

2、腐烂的白菜。大白菜的叶子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腐烂后其含量会明显增高。一旦大量进食,经肠道细菌作用,会还原成亚硝酸盐而发生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等,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为防止中毒,应避免蔬菜在高温下长时间堆放。

3、生豆浆。其中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饮用后容易中毒。所以,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饮用。需要提醒的是,豆浆加热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泡沫,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煮熟了,应继续加热5—10分钟,至泡沫消失才可饮用。

4、发芽或未成熟的马铃薯。其中含有有毒物质龙葵素,摄入后易引起中毒。冬天应把马铃薯贮藏在低温、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烧煮时可加入少许的醋,能够破坏毒素。

5、霉变甘蔗。其毒性非常强,进食2—8小时后会出现呕吐、头晕、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严重者还会昏迷、呼吸衰竭,病死率及出现后遗症率达5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当发现疑似食物中毒时应尽快送医院,同时将可疑食物、患者的呕吐及排泄物给医生看。在送医途中可尝试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做法是用手指或汤匙压迫舌根,使病人呕吐。催吐时要将病人脸朝下、头部压低,以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同时切记,意识不清的病人千万不可催吐。

相信《防食物中毒鉴别有害食物》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97美食网”是您了解厨房百科的知识,各类美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97msw.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食物菜谱专题,希望您能喜欢!